top of page

總理選舉制度&德國政黨一次解說!

學習德文的你,知道德國有哪些主要政黨嗎?各個政黨的政治立場與主要政見是什麼?哪個政黨最受德國人支持?還有,我們都知道今年9月大選將選出新總理,但是「總理」到底是怎麼選出來的?跟臺灣的選舉制度差在哪?


如果你對上面的問題感到好奇,請別錯過今天的文章!本文將仔細說明德國聯邦總理的形成方式、聯邦議院大選的選舉制度、簡介各個政黨基本立場,並且附註選舉相關專有名詞的德文,讓你在選舉當天可以像個內行人,看看你比較認同的政黨選得如何,並了解這次選舉的結果究竟意味什麼!


德國總理是怎麼選出來的?


德國政體屬於內閣制,聯邦總理(Bundeskanzler/in)是德國的「行政首長」,通常由議院最大黨的黨魁擔任,總理將再決定聯邦政府(Bundesregierung)(也常稱為Kabinett,「內閣」)的官員,因此總理也是德國的實質領導人


選出德國總理的程序是:人民投票決定聯邦議院(Bundestag)議員以後,在程序上由聯邦總統(Bundespräsident/in)提名,國會議員們對這個人選投下同意與否的票,最終選出「總理」。聯邦總理的提名只是形式上的,原則上他只會提名「顯然會被國會同意」的人選(獲得國會半數以上支持的人),聯邦總統的個人意見並不算數,這也就是為什麼總理通常由國會最大黨領袖擔任。


因此,雖然總理並非由選民直選(如台灣的總統是由人民直接投票選出),但是各黨在選舉前決定的「黨主席」,可以視為代表該黨的「總理候選人」(Kanzlerkandidat/in)

✏️小補充:聯邦總統=德國元首

「聯邦總統」(Bundespräsident/in)是德國的「國家元首」(Staatsoberhaupt),可視為非世襲的虛位元首,是由參議院(Bundesrat)+眾議院(Bundestag)組成的聯邦大會(Bundesversammlung)所選舉產生。通常由德高望重的人擔任(所以梅克爾並不是德國國家元首喔~!)


✏️小補充:德國的立法機構是二院制

德國的中央立法機構,除了本文提到的、由人民選舉產生的「聯邦議院」(=眾議院=Bundestag),還包含參議院(Bundesrat)。由於德國是聯邦制國家,參議院就是各個邦派代表到中央所組成的單位。聯邦參議院總共有69席,由各邦依人口比例來分配,每邦至少一名參議員,這些代表通常會包括16個邦的邦總理(Ministerpräsident)




色彩繽紛的多黨政治


你或許已經想到,德國是多黨制國家,一般而言沒有任何政黨政黨會取得聯邦議院絕對多數(die absolute Mehrheit der Stimmen im Bundestag),也就是國會過半席次(eine Stimme mehr als die Hälfte),這樣一來,即使聯邦總統提名最大黨的領袖,也沒辦法確保獲得過半數的支持票呀?

因此,政黨必須在議院大選以後進行協商,組成過半數聯合政府(Koalition,或稱為「執政聯盟」)共同執政。白話文是:通常是議院最大黨會去找別的黨協商,將他們的得票率相加,湊出超過50%的多數政府(因此也有可能最大黨不在執政聯盟中,總之只要聯合政府總支持率超過50%即可),這樣才能確保聯邦總統提名的人選,可以在議院獲得50%以上的同意票。


✏️小補充:為什麼會在德國政治新聞聽到「牙買加」?!

德國常以政黨的代表色(各黨的代表色詳見文章下個段落!)來稱呼聯合內閣,比如說「牙買加聯盟」(Jamaika-Koalition)就是指牙買加國旗的「黑綠黃」(CDU+綠黨+FDP)組成的聯合政府,同理「德國聯盟」就是德國國旗的「黑紅黃」(CDU+SPD+FDP),其他可能還有「紅綠燈」內閣、「肯亞」內閣等等。


協商組閣的過程,通常是政見不同的政黨必須磨合、分配部會首長的階段,因此可以確保內閣的政策不會由一個黨一意孤行,是2-3個黨一起協調出來的,部會首長也不會都由一個黨一手掌握。因此,4年一度的聯邦議院選舉不僅僅是選出國會議員,也將決定德國接下來4年的實質領導人(=聯邦總理)與執政團隊

至於沒有被「選到」,或是因理念不同不願意跟最大黨合作的其他政黨(有時候政黨也會在選前就先表態,選後絕對不要跟另外哪個黨合作XD),就是所謂的「反對黨」,會負責好好監督聯合政府的施政。


德國聯邦議院議員是怎麼選出來的?


上面說明了德國總理的形成方式,是由民意決定聯邦議院議員(Bundestagsabgeordnete),聯邦議院的政黨組成再決定出總理。那麼,聯邦議院議員的選舉方式是什麼呢?其實,就跟臺灣的立法院選舉制度很像喔!


聯邦議院議員選舉也是「單一選區兩票制」(第一張票選人,第二張票選黨),理論上選區票與政黨票的代表各佔一半,2021年的選舉總共有299個選區,因此理論上聯邦議院會由598人組成。(Der Bundestag hat im Prinzip 598 Abgeordnete, 299 aus den Wahlkreisen und 299 durch die Landeslisten.)

在選區票的部分,德國的制度與臺灣沒什麼不同,一個選區(Wahlkreis)的最高票者(獲得最多的「選人」那張票的候選人),理所當然會成為直接代表該選區的國會議員(Direktmandate)(因此在這部分2021年將有299位)。

與臺灣立法院選舉不同之處在於政黨票,在分配政黨比例時,德國採取「聯立制」,也就是政黨票的比例,決定的是「整個議院」的政黨比例,而非只有政黨比例的那部分。



✏️小補充:並立制與聯立制?

並立制與聯立制的差別,可以參考下方的表,假設某國議會總共有200席,選區代表與政黨比例兩張票各決定100席,得票結果設定如下。


如果該國採取並立制,各政黨最終總席次將會是「選區票」席次與「政黨票」席次相加,議院總席次維持200席(如臺灣的情況)。

過去德國也是這樣,不過這情況下,最終結果的「比例」與政黨票的「比例」可能相差非常多(比方說,C黨大概會很不開心;它明明獲得全國人民45%支持,但是實際場只分到32.5%的席次),經過德國大法官釋憲之後,認為這樣的分配制度確實不公平,因此德國現在採取的是「聯立制」。

也就是說,政黨票的比例與最終結果的比例是一致的。

在聯立制下,A黨只能分到10%席次(按照原本議會總席次=200,A黨只能分到20席),不過A黨從選區票就已經獲得40席了!也就是,A黨獲得40-20=20的超額席次(Überhangmandate)。在此情況下,BC兩黨就可以獲得「平衡席次」(Ausgleichsmandate),使得最終結果的比例能符合政黨票的比例。在有超額當選的情況下,最終的議員人數也會比原本的法定人數還多(上例中400>200)。


若你覺得上述太多數字有點複雜,最簡單來說是這樣:德國聯邦議院採取聯立制,總席次的分配完全符合全國民意(第二張票投出來的比例),同時也兼顧了選區民意(第一張票投出來的代表)


上面說明了德國聯邦議院的選舉制度,下面將進一步介紹德國的主要政黨。


簡介德國6大主要政黨


德國傳統兩大政黨為中間偏右之基民盟/基社盟(CDU/CSU)與中間偏左之社民黨(SPD),這兩大政黨長期以來因為相對溫和而受多數選民支持,同時是二戰以來德國唯二取得過總理位置的執政黨。不過,近年其他小黨也有漸漸崛起的趨勢。



CDU/CSU(基民盟/基社盟)

有時也直接簡稱CDU,因為CSU只存在在Bayern(同時Bayern也沒有CDU),這兩黨為「姐妹黨」(Schwesterparteien),在全國層次可以視為一體。CDU/CSU的立場保守,較堅持所謂的「德國基督教傳統」,執政風格守舊,希望維持「既有的德國文化」,因而對「開放」、「改變」較不熱衷(比如對同志議題就不是特別友善),但是同時也因為比較老成持重而受到德國選民的信任,有多位長期執政的總理,如聯邦德國第一任總理阿登納(Konrad Adenauer)自1949年執政至1963年,柯爾(Helmut Kohl)自1982年執政至1998年,現任總理梅克爾(Angelan Merkel)也來自CDU。


SPD(社民黨)

是德國最老的政黨,從1869年成立就開始爭取勞動者的利益(für die Interessen der Arbeiter eingesetzt),長年與工會(Gewerkschaften)維持良好的關係,比如過去文章提到的Rosa Luxemburg即是20世紀初相當活躍的社民黨成員。不過,21世紀的社民黨路線有些右傾,在經濟政策方面,開始在「市場自由」(Marktfreiheit)與「國家主導」(Staatskontrolle)之間搖擺。對資本主義的妥協,固然對中間選民來說比較有吸引力,但也使得社民黨流失左派立場鮮明的選民的支持。


Grüne(綠黨)

綠黨1980年成立,在1993年與前東德(DDR)的反對黨「Bündnis 90」合流,成為今天的綠黨。綠黨是以「環境保育」為核心政治主張的新型政黨,其他綠黨政策的關鍵字還包含婦女權益、和平運動、反對核能。

綠黨一開始只能說是小黨,但是隨著環保理念越來越受到重視,綠黨也獲得越來越多支持,不僅曾以小黨身份與SPD共同執政(1998-2005)(in der rot-grünen als kleinerer Koalitionspartner in der Bundesregierung beteiligen),更在2012年取得南部大邦Baden-Württemberg的執政權。特別是在這幾年,綠黨獲得很多年輕世代的支持,民意支持度有時與上述兩傳統政黨不相上下。

針對綠黨的常見批評是:較基進的左派認為「環保」是「富人的議題」(如為了環保而關閉工廠將使勞工失業、窮人不一定可負擔所謂有機食品);而偏向追求開發、經濟發展的右派,則可能批評綠黨的環保理念太不切實際,也對綠黨主張的「經濟重分配」興致缺缺



Linke(左翼黨)

較社民黨與綠黨更「左」的是左翼黨,其政治理念以共產主義/馬克思主義為基礎。因此大概不難想像,左翼黨脫胎自前東德的執政黨「德國統一社會黨」(SED)。不過,左翼黨並不支持獨裁(Diktatur ),而是支持《基本法》(Grundgesetz,現行德國憲法)所確立的民主制度(Demokratie)。對於左翼黨而言,最重要的政治目標就是反對資本主義(Antikapitalismus)、提升勞工權益,比方說,左翼黨經常呼籲要提高基本薪資、課徵富人稅等。雖然這些政見理論上應該能造福大多數的民眾,但是隨著「共產主義」而來的專制印象,仍然是許多選民對左翼黨保持距離的原因


FDP(自民黨)

自民黨在經濟上主張自由主義(Liberalismus)(因此也常被新聞稱為「自由主義者」,die Liberalen),相信市場的力量,因而推動自由貿易(Freihandel)、小政府、去管制化、減免課稅(Steuerentlastung)等典型新自由主義政策相對而言是受到商業精英、大企業歡迎的政黨。針對FDP的常見批評是,FDP為了追求經濟發展,罔顧廣大勞動者的權益

不過,自民黨也不是完全偏袒社會頂層——自民黨在政治方面也主張自由主義,強烈捍衛個人自由不受國家侵害,力求限縮政府對公民的干涉,重視公民權(Bürgerrechte)。也因此,在這幾年FDP多次公開抨擊中國政府在香港與新疆的作為,也是德國所有政黨中最「挺台」的政黨。在過去幾年,FDP經常受到議院最大黨(CDU或SPD)青睞,共同組成聯合政府。


AfD(德國另類選擇黨)

最後,趁著難民危機、排外風氣崛起的AfD,是德國政壇的新興勢力。AfD被視為右翼民粹主義政黨,也就是並不真正具備想實踐的核心政治理想,而是藉由煽動選民情緒搶佔支持率。儘管被批評者斥為「新納粹」(Neonazismus),但是仍以「本土草根」、「貼近底層」的形象吸引一般大眾支持。

儘管AfD在地方與全國都獲得不少席次,但是AfD的政治赤裸裸的「排外」(Fremdenfeindlichkeit)、「仇伊斯蘭」(Islamfeindlichkeit)態度,令德國主流政治意見將「與AfD組成執政聯盟」視為禁忌,甚至被德國聯邦憲法保護局(BfV)宣布為「極右可疑組織」(Rechtsextremismus-Verdachtsfall)。




看完上面的說明,你是否對德國的選舉制度與政治生態更了解了呢?在德國6個主要政黨中,你最認同誰的政見?如果想知道你支持的政黨是否也受到德國人的支持,可以看看這個民調,順便體驗一下「選前」的緊張氣氛。

記得在9月26日鎖定大選新聞,除了見證梅克爾退休,更重要的是看看你鍾意的政黨選得怎麼樣,並推測之後可能組成什麼樣的聯合內閣!


5,983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5位改變世界「說德文的女士」

這個月(2021年9月),德國將舉行聯邦議會大選,同時也意味著會選出德國總理。與以往不同的是,長期擔任總理的梅克爾宣布要正式離開政壇,不再追求連任,這意味著德國即將邁入「後梅克爾時代」,這個詞的存在透露了梅克爾在德國、歐洲乃至於全世界的影響力。...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