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國文化

5位改變世界的「說德文的男士」

5位改變世界的「說德文的男士」

上個月的文章介紹了5位寫下歷史的「說德文的女性」,發布之後讀者敲碗「那男生呢?」公平起見,有了今天這天文章的誕生!!

本文介紹的5位男性,相信你多少都聽過他們的名字,但是,你知道他們「偉大」的點到底在哪嗎?他們的專業成就乍看之下都有點「深奧」,因此不太為人所知,不過,這篇文章將用明白淺顯的文字,為你說明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做出什麼貢獻、帶來什麼影響!今天,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些寫下歷史的男性吧!

(順帶一提,想知道本學院「谷燈堡德語」是向誰致敬嗎?請繼續看下去~)

活字版印刷術發明人:古騰堡(Johannes Gutenberg)

古騰堡(1398–1468)是發明「活字版印刷術」(Mobilletterndruck)的歐洲人,活字版印刷術的普及,對「知識」的累積與傳播方式帶來歷史性的改變。

中古時期古騰堡活字版印刷術的問世,大幅降低了知識傳遞的門檻,提高了知識在歐洲傳播的速度,因為古騰堡印刷術大大降低了「印書」的成本,因此「知識」變得更容易取得。若用我們世代的例子類比,可以想想,20世紀末網路問世帶來資訊爆炸,對全球造成多麼巨大的影響!

古騰堡的發明,直接催生了日後的文藝復興,甚至更日後的科學革命。小小的活字版,是歐洲文明進程的超級加速器。現在在古騰堡的家鄉Mainz有個專為他設立的博物館「Gutenberg Museum」,在那裡,你有機會親自體驗當時的印刷方法喔!

而古騰堡的成就直到今天都為人紀念,將書籍數位化、公開化的「古騰堡計畫」(有多種語言的電子書),目的也是降低知識傳播的門檻,其名稱自然也是對古騰堡的致敬。

除此之外,谷燈堡德語的設立,也是希望能夠傳播知識、分享知識給更多人!因此,對我們而言,這個名稱除了是致敬古騰堡,同時更是以他的成就自我期許!

觀看影片請點我

標準德語塑造者:馬丁路德(Martin Luther)

馬丁路德(1483–1546)最知名的行為大概是「抨擊贖罪券」、「發起宗教改革(Reformation)」。2017年,德國特別舉行了重大儀式,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。宗教改革為歐洲的基督教文明帶來很大的影響——直接導致了新舊教派之間的分裂,當年甚至發生戰爭,但是這背後更長遠、深刻的意義在於,沒有宗教改革,就沒有現代化的基督教,恐怕也沒有現在相當受重視的宗教自由。

但除了宗教上的影響力以外,學習德文的你也該知道,馬丁路德這個神學家,同時是奠定「標準德語」的人!因為,路德親自翻譯了聖經,此譯本從此成為公定本,藉由古騰堡的印刷術流傳到德國各地(當時各地人們都說著不同的方言),也因此塑造了「標準德語」。

更有趣的是,在路德之前的聖經譯本大都比較生硬(貼合著拉丁文原本的文法結構),因此讀者容易「啃不下去」,為了讓說德語的人都能看懂,路德以文字上更靈活、文法上更嚴謹的方式來翻譯聖經,在這個過程中,路德創造出新的德文字彙、新的語言使用方式、建構出很有邏輯的德文文法

從這方面來說,馬丁路德的聖經譯本,不只在宗教意義上是基督教新教的聖經,在語言意義上,也是德文使用者的聖經。

觀看影片請點我

最受作曲家崇拜的作曲家:巴哈(Johann Sebastian Bach)

巴哈(1685–1750)是相當著名的作曲家及演奏家,在許多人心中,巴哈甚至是最偉大、最傑出的作曲家。但是,為什麼呢?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巴哈在「複調音樂」(Polyphonie)上的成就

複調音樂是指,一首作品中有2條以上的主旋律,透過作曲家的技術,讓這些主旋律和諧並存、相得益彰。可想而知,複調音樂非常繁複華美,在創作上相當講求技巧,典型的作曲手法對位法(Kontrapunkt)至今仍相當重要,而巴哈正是在巴洛克晚期以「對位法」創作的集大成者。巴哈的成就在於將既有的巴洛克風格推展到淋漓盡致,比方說「賦格」(Fuge,一種複調音樂的形式)的巔峰就被認為是巴哈的傑作《賦格的藝術》(Die Kunst der Fuge)。

直白地說,巴哈厲害的地方並不在創新,而是在於他將已經存在很久的作曲技巧探索到極致,挖掘這個創作手法的每一種可能,從而創造出結構嚴密、精緻複雜的作品。巴哈的成就也對日後的音樂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——無論是音樂神童莫札特或樂聖貝多芬,都對巴哈崇拜有加。

觀看影片請點我

文學成就登峰造極:歌德(Johann Wolfgang Goethe)

歌德(1749–1832)可以說是德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。他最知名的作品《浮士德》(Faust),描述了一位老博士浮士德為了追求權力與慾望,與魔鬼梅菲斯特進行交易,為了體驗愛、快樂、痛苦,出賣了自己的靈魂。我們常用的譬喻「與魔鬼交易」,原典就是出自浮士德的故事。

《浮士德》偉大之處在於,無論故事內容、表現手法、作品本身的追問,都極具超越性。在內容上,歌德運用了文學、哲學、神學的知識,使作品博大精深;表現手法上,歌德運用了希臘悲劇、中世紀神秘劇等等文學技法,在形式上有所突破;而作品本身更透過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:「到底要不要跟魔鬼進行交易?」表現出人生中極致的兩難。因此這本書和荷馬史詩(《伊利亞特》和《奧德賽》)、但丁的《神曲》、莎士比亞的《哈姆雷特》被文學批評家並列為西方最重要的四部文學作品。

除了浮士德外,歌德另一著作《少年維特的煩惱》也享譽中文世界,這本自傳性的小說在主題與結局上都出人意表、但又引起讀者共鳴,在出版當年就轟動文壇,暢銷至今。歌德以維特的身份,從當時陪伴了200年來世界各地每一位煩惱著的少年。

觀看影片請點我

鐵血宰相:俾斯麥(Otto von Bismarck)

前面介紹了文化上的巨人,最後一位不得不提的便是真正意義上改變歷史的人物。「鐵血宰相」俾斯麥(1815–1898)不僅是促成1871年德意志帝國統一的最大推手,更在19世紀末期以「俾斯麥同盟外交」大幅提升德意志帝國的國際地位,但是,也因此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禍根。

這一切要從19世紀普魯士邦國的野心說起。普魯士邦國是日耳曼民族組成的小國中最強盛的,且打算統一日耳曼,建立一個以日耳曼民族為基礎的國家,才能與周邊的大國(法國、奧地利、遠方的俄國)抗衡。俾斯麥透過數十年的精湛謀劃,比如:「以商促統」(建立日耳曼邦國之間的商業聯盟)、「塑造共同敵人」(刻意挑撥與法國間的關係),來凝聚日耳曼人,打完普法戰爭後成就統一

但是統一之後,又有新的問題要面對,比方說輸了普法戰爭的法國(他在你後面,他很生氣!)。這時,俾斯麥塑造出以「德意志帝國」為中心的國際關係(大家都圍著德國轉),並且讓各國疏遠法國(讓最大的敵人變成歐洲邊緣人)。俾斯麥是怎麼做到的呢?他外交政策特色在於,將德意志帝國的利益視為最優先,而不受民族情感或民主思潮驅使,也因此非常靈活(有共同利益就可以當朋友~),這種現實的態度確實使德國在統一不久後就國力大增。

但是,俾斯麥外交技術的高超之處同時也是致命之處,因為後繼者可能「玩不來」。事實也是,新的國王威廉二世是位民族主義者,因此沒辦法也沒興趣承繼俾斯麥這種現實取向的外交策略。這個變化導致「以德國為圓心的同盟體系」在世紀交接時,慢慢僵化,轉變成「同盟vs.軸心」兩陣營對抗體系,為20世紀初世界大戰的爆發搭建了舞台。

今天介紹的5位「說德文的男性」,分別在知識、音樂、藝術、政治等領域做出巨大的貢獻,或至少帶來歷史性的改變。少了任何一個人,今天的世界恐怕都不會是眼前的模樣。這5位歷史人物中,誰的成就最了不起、最令你印象深刻?看完這篇文章後,你會更想去深入了解誰的生平呢?歡迎你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看法!

觀看影片影點我

分享

閱讀更多

Read more